清国留学生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学习洋人技术的留学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自强运动蓬勃兴起。清政府意识到西方船坚炮利的技术优势,于是在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等大臣的竭力鼓吹下,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审慎研究后,终于在1872年向美国派遣了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主要是学洋人的技术,即所谓“夷技”。
此后,1873年、1874年、1875年三年,中国都按计划向美国公派了留学生,达到120名的计划数额。虽然身在海外,留学青年们依然深切地感受着来自祖国的关怀。1877年下半年,在李鸿章的说服下,清政府慷慨答应了一笔以后9年总数为28.98万两银子的额外拨款,以改善海外学子的留学生活。
尽管当时清政府送小留学生们去美国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他们掌握洋人的技术,而并不想他们受到自由文化的熏陶,但是“人非草木”,更何况青少年时期又正是模仿力、接受力旺盛时期,与美国的零距离接触,小留学生们逐渐地有了“美国化”的趋势,譬如:把辫子塞在大帽子底下;兴致勃勃地打垒球、打棒球,还组建了一支阵容齐整相当精神的棒球队;礼拜日和女监护老师一起去教堂做礼拜等等。理所当然,小留学生们的思想深处也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这让清政府的监督相当担心,多次“负责”地密告清政府。
1881年,因为中美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政府同时也担心留学生被“西化”,中断了原来的留学计划,撤回留美学生使团,回国的实际人数为113名,因死亡、生病和因事撤回等原因,比当初去美国的数额少了7名。这一当年扯得沸沸扬扬、声势浩大却半途“夭折”的留美学生使团就此降下帷幕,甚为遗憾,但是,它对近代中国却并非毫无影响。